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2-02-22 09:3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生活化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很多知识、理论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全面提高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教学,课堂教学和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能力。以下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将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求知欲、探索能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物理现象感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科学素养。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局限在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上,势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反之,如果教师将很多现实的生活案例、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极大地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对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重心没有放在生活化教学上,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会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渗透到物理教学实践中,也不会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物理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反应都是毫无知觉的,严重阻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而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拓展教学的内容,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机渗透是困难的。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能力的低下,是导致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其现状,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促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序进行呢?

1.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设置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达到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导入。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压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课堂导入,如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钉子,钉子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颗既粗又钝和一颗既细又尖的钉子分别钉入同样的木板上,观察其中的使力情况,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发现:粗且钝的钉子难以钉入,而细且尖的钉子容易钉入,教师由此给学生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听完之后瞬间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生活化教学案例给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达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目的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达到生活化的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达到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拔河比赛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为什么一些运动员会专门挑选防滑效果比较好的鞋子?为何拔河比赛一般会选择在没有沙子的地面上进行?一个重要的因素都是为了增强摩擦力。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课余时间学会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典型生活化气息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通过重视生活化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阐述生活化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性反思;实施对策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观察性反思的能力以及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核心素养,这也是我国初中物理人力资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一则物理教学反思的案例

在某个学校中的某班的一名物理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杠杆”这一课时教学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个窘境:

那是在一个正常的物理教学的课上,我像以往一样,通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来解决问题,我提出的问题是:在使用我提供的工具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之前已经订好在木头中的钉子拔下来,通过让学生使用羊角锤,把钉在木头中的钉子的,分析在使用羊角锤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的使用是关键,进而提出“杠杆”这一名词的含义,紧接着就是顺理成章的像同学们介绍“杠杆”之中涉及的其他名词。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力臂的引出是很正常客观的。但是,接下来我引入力臂这个词的时候,出现了让我毕生难忘的情形,当我介绍完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后,就有同学举手提问:为什么这么规定力臂呢?随后不少同学也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问:是啊,为什么要讲力臂昵?

我并不能回答出他们的问题,顿时觉得很尴尬,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只能接着往下讲课,课程结束后,离开教室之后,我觉得自己很遗憾。

回到办公室之后,这位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始了反思,到底哪里存在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在上课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就只是对想要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备课,并没有对这些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怎么的思考以及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是简单地思考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想到深入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在对“杠杆”等名词介绍之前,是先让学生动手拔钉子,之后才对这些概念进行提出,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一些概念的提出就更具有真实性,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不会懵懵懂懂模模糊糊,但是对于力臂这个概念的提出的时候就会有些匆忙,没有一个实际看得见的实物来表现出来,就会引起学生们的怀疑和质问,这时候,课前又没有准备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当然会出现哪种尴尬的情况。

在反思的基础上,他对“杠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还要对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的一些观察后提出的疑问的把握,这也是一种教学质量的体现,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们灌输思想,还应该在学生们学到这种思想后产生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这种对于教学之后的反思和改进,相信会产生一种新式教育,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和益处。

二、“观察性反思”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通过上文一则物理教学案例观察性反思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观察性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少走很多弯路,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优势,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观察性反思教学,通过与其他的教师经常交流、现场听课等方式,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现场听课

初中物理课堂是教师展现自身专业技能的舞台,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行为,来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走进他人课堂,积极参与现场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很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没有考核或行政评价的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这样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既有助于执教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使听课教师在对“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审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相应的专业发展。

2.相互交流

观察性反思,主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审视、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实现对自身的评价以及能力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交流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成功信息和经验,并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创新意识更强。换言之,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另外,如若失去进入“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的机会,也可以加入交流的行列,不管是执教教师的“亲历性反思”,还是听课教师的“观察性反思”,都有利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3.阅读报刊

物理教育专业报刊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科智慧或学科创新的结晶,他们或从理论层面反映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展,或从实践层面反映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研读这些文章,有助于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观察性反思”,并从他人的实践积累中体悟学科智慧和学科创新,缩短个体在实践中的探究时问,从而加速专业发展的进程。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反思与观察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观察性反思教学,其着力点在于“观察”与“反思”两个方面,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学会“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思”自身的教学情况,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察与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观察性反思的推动下,初中物理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总结经验教学,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由此可见,这是提高我国初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初中物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有效手段,现代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从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观察性反思教学,总结教育心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启亮.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几个层次[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

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21世纪是人才综合素质竞争的世纪,现代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灌输状态,教师在教学上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扮演着传授者角色,不自觉地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鉴于此种现象,探究式教学成为我国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探究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独立而解决的一切活动,不仅包括能够解决的问题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深思熟虑的探索。狭义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以自然界为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而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及合作谈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为参照,最终让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及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要素。当然,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探究,可挑选几个重要的步骤。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改变原有“满堂灌”及“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将学生放在探究性、合作性及体验性的框架下进行活动,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可使广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及发现的快乐,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激发社会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及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及发展。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特点及原则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应有突显性及统整性。所谓的突显性是指有目的及重点地将某一种教学要素突显出来,进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统整性是指教学设计应从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目标及过程进行周密的安排,并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特定服务。其次,应有操作性及易控性。在进行探究设计时应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采用一定的变式,对变量进行控制,进而使其成为具有操作程序的价值,利于学生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此外,教师应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检查及计划,对存在的各个因素进行预演,尤其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最后,应具有开放性及创造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设计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而创造性则是指教学设计应与众不同,在充分评估学生能力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借助仪器及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进而实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首先,坚持系统性及民主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教学探究活动应以教师、学生及材料为基础,对这些因素进行整体安排,注重每一个因素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适应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民主性则是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及宽松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意见及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探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冲破常规思维。其次,坚持过程性及问题性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评价的能力。而问题性则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自身,而且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及利用方式等,通过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解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过程。最后,坚持主体性及发展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求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保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为其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而发展性则是指给学生留足思考及探究的时空间,并对其进行拓展及延伸,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为“猜想―反驳”模式、“假说―演绎”模式、“问题―归纳”模式。下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猜想――反驳”模式

“猜想―反驳”模式是指先提出问题,对其进行设置猜想,然后对其提出反驳,最后进行立论。实施该探究模式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引发不同的猜想。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当小球被踢出去后,为什么越滚越慢呢?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当小球离脚之后,也就不再受到脚施加给它的压力,所以速度也就越来越慢,直到静止为止。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反驳:如果采取同样的力将同一个球踢出去,在水泥地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滚得越来越远,但在草地上滚的距离就比较近,由此表明摩擦面越光滑球滚的距离也就越大,与摩擦面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摩擦,那球就不会停下来,一直进行运动。由此表明: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且在不同条件下滚动的距离不一样,是受到摩擦阻力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本次探究活动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假说――演绎”模式

“假说―演绎”模式是指首先发现问题,搜集事实,然后设置假说,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演绎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有所不同,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探究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概念或原理总先于经验。采用演绎探究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尤其对较难的教学内容,采用演绎探究的效果往往较好。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灯泡的亮度与什么因素相关。首先,教师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并决定灯泡的亮度?要求学生在课下对其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如在220V的额定电压条件下,分别选取一只额定功率为15W的灯泡,另一只功率为100W的灯泡;在并联的情况下,100W的灯泡较亮,15W的灯泡亮度较暗;但在串联电路中,15W的灯泡较亮,100W的灯泡较暗。此外,家庭电路中,不同的发光体其亮度也不同。然后设置假说“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大小可能影响和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再对假设结果进行推论,“在家庭电路中,照明设备实际功率越大,其亮度就越高,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即额定功率大。”对此推论则可进行相关论证,可要求学生对家庭设备及照明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证据及资料,辅以证据。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

(三)“问题――归纳”模式

所谓的归纳探究是指从特殊或个别出发,通过探究进而得出的一般结论及对其进行的相关探究。在进行归纳探究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观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经过分析最终归纳出结论。其基本步骤为事实讨论――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采用归纳式探究有助于学生积极动脑,在积极动手的基础之上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类、观察、推理及总结能力。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首先,教师可摆出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引导学生结合事实,进行大胆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水或者沙子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吗?根据这个猜想,设计相关试验。可这样设计实验:将一杯水与一杯沙子同时放在一个电炉上进行加热,确保两杯物体的质量及加热时间均相同,然后不断对沙子进行搅拌,再观察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较快,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记录。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最后,归纳出规律,得到结论如下:“质量相同的物质在同一条件下,若吸热的本质及散热的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被概念化为物质的比热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设计物理实验,尽量简化探究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典型案例,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

[参 考 文 献]

[1]谈宏恩.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1(17).

[2]化军.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施好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2(8).

[3]张艳华.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0(1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问题;对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找到突破点,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1 情境创设与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情境不同于普通情景,而是一个形象化、可将模糊概念清晰化、辅助教师将复杂问题简化的环境。情境创设指的是利用实际场所、景象及境况等,为学生带来情感体验,从而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实际与理论、形象与抽象以及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1]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对象及理论都源于自然,只有充分了解生活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物理结论。[2]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创设贴近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处于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才会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获得良好效果。

2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2.1 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改理念要求,初中物理从单纯知识的教学目标,扩展至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情境创设教学时,仍注重讲解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3]

2.2 对情境创设理解浅显,过于形式化

随着新程改持续深入,情境创设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获得了应用,但经常会发生情境创设教学在课堂中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情景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性不大等情况。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一些物理教师对情境创设理解浅显、不深刻,故在教学设计中无法有效应用该方法,或不积极、不主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此外,一些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将情境创设与场景创设等同,导致情境创设虚有其表,过于形式化。例如,滥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提出不当问题考查学生等,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情境创设过于功利化

就现阶段而言,在初中物理情景创设教学过程中功利化倾向十分显著,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开展情境创设教学只为迎合一些“公开课”。教师参与“公开课”评比,为得到良好评价,对情境创设教学尽心尽力,但在常规教学中却很少用,甚至是不用。

2.4 情境创设能力缺失

首先,一些教师情境素材选择能力薄弱,主要表现为:情境素材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及参考书、借鉴他人成品及不会加工素材等。其次,一些教师统筹情境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将情境创设仅限于新课导入、情境配置太过活动化、故事化,弱化了物理本质以及缺乏提炼知识的教学技能。

3 初中物流教学情境创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情境创设应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

物理知识深奥难懂,情境创设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将物理知识转化成为现实可见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景创设教学还可提高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至学习生活当中来,从而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教学时,应重视两方面内容,其一,情境创设教学应与教学内容严格相关;其次,情境创设教学应贴近于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毋庸置疑,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极其重要。只有接近学生生活,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也才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2 情境创设要做到形神兼备

情境创设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绝不是胡拼乱凑或是僵化的教学行为,故应在认清其教学本质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并完善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从还原物理知识到实现教学目标,直至创设开放式情境,在持续摸索中使其形神兼备,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

3.3 明确情境创设目的

初中物理的教学应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即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不应单纯过分地追求考试成绩。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将情境创设作为重要的日常教学手段,而不仅仅是单纯用在公开课、示范课中的法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教师应教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为完成新课标规定的任务。

3.4 提升情境创设能力素养

对于初物理的情景创设教学,可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教研部门组织的示范课、优质课以及教材教参编写组的“新课标课堂”视频等,认真挖掘其他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优点,并将其融入至自身教学过程中。同时,应切实转变公开课、优质课等华而不实的情况,可以将其作为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一个途径,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从而为常规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因个体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情境创设训练中必定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故教师可对教学情境创设活动认真的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训练方案适当调整,从而形成训练―反思―改进训练―再反思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情境创设能力的素养。

4 结语

情境创设是现代教学中广泛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初中物理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师生关系也更融洽、更和谐。尽管初中物理情景创设教学还存在偏离目标、形式化、功利化及能力缺位等问题,但通过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形神兼备、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提升能力素养等对策可有效改善情境创设教学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军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31.

第5篇

【关键词】课改教学过程中 伏安法测电阻案例的评析与启示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先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就告诉我们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物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知现象,同时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因此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当学生独立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合作者,学生动手实践的激励者,学生思维创新的点燃者。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立体模型和网络。下面我们看看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教学案例:

师:电阻的测量方法很多,有万用表欧姆挡直接测量,还有常用的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等测量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伏安法测量电阻。

师:谁能解释伏安法的含义呢?

生:伏是电压的单位代表电压表,安是电流的单位代表电流表。

师:解释得很好。伏安法就是电压表――电流表法测量电阻。

伏安法依据什么原理测量电阻呢?

生:欧姆定理:R=U/I

师: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时,如何接入电路呢?

生: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

师:回答得好。请各组同学用手中的电压表、电流表测量金属膜的电阻大小。

学生积极动手连接电路。

组甲:电压表接在电流表的前面,测得U=2.80V I=1.40A

计算R=U/I=2.80/1.40=2.0欧

组乙:电压表接在电流表的后面,测得U=2.69V I=1.45A

计算R=U/I=2.69/1.45=1.85欧

师:大家都测出了金属膜的电阻,金属膜电阻的真实值为1.97欧,请大家计算,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积极计算并互相研讨。

生:我们都正确,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

师:大家说的很正确。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有的大有的小呢?

学生讨论:电压表、电流表的相对位置不一样,电压表接在电流表的前面偏大,电压表接在电流表的后面偏小。

师:讨论得很好。

师生共同总结:伏安法测电阻可分为两类,电压表前接(偏大)、电压表后接(偏小)

师:在实际操作中,测量电阻什么时候用电压表前接,什么时候用电压表后接?

学生讨论:电压表前接,误差由电流表引起,电流表内阻小时误差小;电压表后接,误差由电压表引起,电压表内阻大时误差小。

师:很好。

师生共同总结:

⑴ 电压表前接要求电流表的内阻远小于被测电阻

⑵ 电压表后接要求电压表的内阻远大于被测电阻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自主探究知识的激励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学生成了动手动脑的实践者,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者和积极主动的发展者。教与学都统一到学上,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方法,受到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教与学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让学生牢记学到的知识,掌握透彻,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教学的价值,也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则案例启示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重学生的“学”,教师就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良好课堂氛围。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思想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如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管是对是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不为过分追求知识的严密而挑剔学生,更不要因学生的答案非老师所希望,就一概否定。没有按老师设计的思路作答的,往往是独特的,甚至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能以极大的耐心和诚心去呵护它,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从这里萌芽,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还给学生一片蓝天,体现物理教学的使用性。

2、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重学生的“学”就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单一、被动的听讲、记忆、模仿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基础差的职高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逃学甚至辍学。所以课该教学中,致力于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解放学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课改提倡以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交流沟通及其团队协作精神,何乐而不为?

3、知识获取过程化

课改教学实施要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构建,而不是去死读书,读死书。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流程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现在广为流行的图包括流程图,具有使知识可视化的性质,将抽象的事物或过程变成图形图像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物理教学流程图

物理教学流程图主是利用图表或者是流程式的框图将物理教学中的图式反映出来,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直观地表达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教学结构,而且在物理教学流程图还可以附带教学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流程图为依据,将准确有效地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并且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课堂,同时,还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中,这为听课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评课依据。但是在教学应用中,一定要保证流程图结构的合理性、表述要简洁、含义要明确。

二、物理教学流程图的应用

1. 流程图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从某种角度时,流程图的应用就相当于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知识的连续性和程序性,具有良好的教学应用效果,为此,在这里通过案例说明流程图的应用。比如在学习实验小组测量某种液体密度时,教师可以将正确操作流程图,请根据图示进行实验过程的分析:根据流程图和题意分析,可以知道本研究课题是关于密度的计算,即液体密度的测量。从图中直观看出,烧杯内液体较多的时候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左图中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当烧杯内液体倒入量筒内一部分,剩余质量为右图中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总质量减去剩余液体质量即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从量筒上可直接读出被测液体的体积,然后代入密度公式ρ=m/V即可求出该液体的体积。那么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倒出适量液体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剩,量筒内液体的质量总剩,被测液体的体积,那么,则该液体的密度.

流程图的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本题的重点,物质密度的测定,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整理,因此,在实际教师中,教师可以以设计为主导思想,抓住要点,如本课题就两个关键点:一是以密度的定义、公式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灵活处理问题;二是生活与生产实际,减小误差,从而使得学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

2. 流程图的教学中的应用。在这里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流程图将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具体如下: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上述教学流程图,确定具体的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法和过程的确定,通过流程图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定。三是教材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以及学习方法。比如本节内容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对凸透镜的认识,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并且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这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也是教学难点内容。四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分别请两位同学观察,把看到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人眼处放一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概念,与平面镜虚像的区别。(2)提出问题:针对学生观察到的各种像,引导学生想了解的知识,比如: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3)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4)实验,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5)分析与讨论:针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同学们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结语

总而言之,流程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需要教师加强对流程图的合理应用,借助于流程图,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使得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盖晓宏.基于知识分类观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D].华东师范大

学,2009年.

[2] 解素敏.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

范大学,2010年.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育 教学意识 教学手段

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教材,“新课标”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面对“新课标”很多物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去对待新的教学,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施“新课标”,并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学意识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一、新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新课标”的要求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凉山州民族中学也积极参与到新课改革之中,“新课标”给多数物理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师,面对民族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思索。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外练习常常是让学生面对系列参考书、练习册,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明确“新课标”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改革的自觉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积极投入到“新课标”改革工作中。

2.思索现有课程的不足,明确“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现有课程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于:课程目标的偏向性、内容的片面性、结构的失衡性和实施的重传承轻创新性。对于来自凉山境内各县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在重视学科课程的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要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把握住教师在“新课标”改革中应起的作用

1.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勇做桥梁。积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2.教师应从单纯的授课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以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课改的具体对策

1.“新课标”改革教学案例写作方式可采用叙述为主的方式来展开,在叙述的教学事件时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典型性,并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并区别于教学之前的教案和教学之后的课堂实录。

2.物理教学的特点是在注重双基的教学的同时,又要将教学案例中蕴涵的教学案例拓展到社会实践中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一特点就要求物理教育者要更多的了解掌握自然规律,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教学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积极倡导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的学习态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这是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

3.牢记教学基本任务,为实现备课改革做好基本保证;把握《课程标准》精神,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理念支撑。其关键是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与教材配套推出,内容包括每一单元综述,阶段教学目标、与《课标》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教学建议,把课本全部内容予以呈现,并在旁边附上教学建议。用好它既可以缩短备课时间,又能提供执教或备课的参照。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先独立进行设计,再与《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对比总结,发现不足以改进教案设计的程式与思路,为高质量的授课奠定基础。

4.备课过程中还需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实现备课改革铺平道路。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与整理,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同时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备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基础较好,对教材内容又较为熟悉,则须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给学生一定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就需要考虑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和喜悦,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意愿。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师来说,更需要针对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够强、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现象以及有时还会因为语言习惯差异等特殊情况来进行分析,在深入探索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本地区特色,具有各自风格的课程设计。解决好备课备学生这一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推进备课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课改实验的大步前进;同时也希望新的备课方式能使教师加快实现自身转型,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新课标”改革势在必行,只要在课改过程中真正做到教育思想意识的转变,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在课改大潮中我们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执教能力,无论是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将受益非浅,大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洪林旺.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生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功能,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钥匙,更是人类不断进化、进步的重要因素。文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大小。对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成功,它起着关键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那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也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现象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本文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①引入新课时的反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也有说不一定,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足“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③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例如,讲完曲线运动的新课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恒力还是变力?

B、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它将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回答后再反问:

C、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吗?

D、在几个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突然撤去其中一个外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锻炼,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因此与引入开放题一样,我们的教学也要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第9篇

【关键词】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Abstract】Be education high school teacher of the front line of we how should orientation this time reform?In I walk up newly this time of lesson object use new lesson object principle, rightness ever drive oneself see as experience of standpoint and way of doing carried on to re- examine, to oneself of teaching thought and the behavior carried on to introspect, teacher should from"with teach settle learn" to"with learn settle teach" change;From"the induction of the value ready-made conclusion" to"value learning process of experience" change.Student also from"with the passive study" to"independence study" change;From"accept the container of knowledge" to"obtain the intelligence of knowledge" change.In the classroom effort carry through a new lesson mark thought, extensive open the exhibition"investigation type teaching"

【Key words】Change thought; Improvement teaching way; Orientation; New lesson mark

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国家进行了课程的大调整,这一次新课标改革规模之大,是我国恢复高考后从未有过的,新课标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最前线的中学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适应这次改革呢?在我走近新课标的这段时间里,我的体验很多,感触也颇多。我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自己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我想就《物理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谈谈我的体会和看法以供广大同行商榷。

1.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要真正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视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学生也由“以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向“获取知识的智慧者”转变。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且“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我所在学校一贯所坚持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我认为:

首先,教师在学法上要扮演指导者。比如我校高一的新生往往感到物理很“难学”,其实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知道了症结所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高一教学工作中从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加强直观教学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扮演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中的合作者与助手。

2.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终生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又借鉴参考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教学方式上我做了如下尝试——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与主体。实践和理论证明,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探究式教学按照参与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2.1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就是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物理规律教学中。例如万有引力、光的本性等课例的教学。

2.2 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探究。这是一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师生协作相互配合的探究形式。它适用于自主探究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有能力完成的探究。例如滑动摩擦力、伏安特性等课例中可以使用。

2.3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对于现象简单,知识难度低、涉及探究过程较少的课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第10篇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1)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3)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 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第11篇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xx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xx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做好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四、教学中的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

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的教学紧张而繁杂,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本人将立足于行动研究,务实求真,开拓进取地将物理教研、教改、培训等工作做好,作出成效来。

一、工作目标

1、提升课堂研究的氛围。通过各种课型的研究来指导和提高本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研究,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向本组学习如何评课,如何,如何鉴别一堂有效的课,并包括如何评价检测课堂教学效率(包括如何命题)。

2、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更快地提升个人的教科研能力。定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突出案例培训及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

3、本学期面临期中考试,如何进行有效练习与讲评是目前本人重点探究的一个问题,期望能探索出适合本组教学的一些模式。

4、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结合课题初步建设物理教学资源库,重点是备课和练习资源的建设。

二、工作重点

(一)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更快地提升本人的教科研能力。

1、定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本学期重点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

2、加强案例培训,例如如何撰写教学、教学案例、教学等,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

3、积极参加组内教师间理论学习,参与和其他方面组织的论文撰写工作。

(二)提升课堂研究的氛围。

通过各种课型的研究来指导和提高本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研究,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与本组教师学习探讨如何评课,如何,如何鉴别一堂有效的课,并包括如何评价检测课堂教学效率(包括如何命题)。

(三)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主动参加备课组活动,结合课题初步建设物理教学资源库,一方面收集物理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资料(包括典型的案例集,配套练习集),另一方面整理出物理学科的教学资料(包括有主题性的课堂录像,开发的校本化的课程,富有学校自己特点的课堂设计方案,特别是备课组所积累的系统的拓展性的练习资料)。

三、具体措施

1、每学期初制定好个人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措施有效。

2、认真贯彻好教学常规,对自己备课、听课作如下要求:备课具体要求:

(1)钻研,备详案,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化解方法。重点突出教师如何指导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详细的介绍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

(2)加强与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听课:主动多听本组教师的课。

3、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要从单元结构分析,到每课时的分析,并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4、改进本人作业的批改方式,要求批改要保证质量,对后进生可提倡面批,对作业进行评定,针对性的给予批评和表扬,以此促进学生。

5、定期参加本组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根据每个班的学生特点,成绩的差异,找出每阶段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出好补偿练习,争取每章知识减少差生面。尽量统一练习。在每课时分析时,针对本人所教学生配备怎样的课堂练习,配备怎样的课后练习,要进行认真组合、筛选与变化。

6、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每学期上好一节示范课或教学研究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 师生互动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与传统的物理教法相比,要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后,学会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和技术中的有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探究式与师生互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下面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谈谈探究式与师生互动。

一、教学环节

(一)教学的第一环节即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有质量。

(二)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说:“老师再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三)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两位同学一组,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做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先后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结论。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哑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四)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培养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二、反思教学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而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激起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三、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为此必须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师生互动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增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